您当前所在位置:知道网络 > 新闻 > 时事新闻

我们

聚焦“全球大流行”:疾病阴影下的世界
3月12日凌晨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正式将新冠疫情定义为“全球大流行”(pandemic)。截至这一消息发布时,疫情已波及全球114个国家,造成超过十一万例感染和4291例死亡,预计病例数和死亡人数还将进一步攀升。这是首例由冠状病毒引发的大流行。
 
Part.1
 
判断“全球大流行”的标准是什么?
 
此前,WHO曾将新冠疫情的危险程度调整为“高”,继而又调整为“非常高”。那么,在什么情况下,WHO才会认为一种疾病进入了全球大流行阶段呢?
 
目前还没有能够判定一种疾病是否进入“全球大流行”的明确标准。
 
“全球大流行”原本是WHO用来描述流感爆发阶段的名词,而目前,根据WHO的定义,这一名词指的是“一种新疾病的全球爆发”。目前,还没有一种明确的标准能够判定一种疾病是否进入全球大流行,但医学界公认“大流行”包括三方面的标准:
 
1、病毒在人群中具有致病性和致死性,即病毒导致的疾病危害较高;
 
2、病毒可以持续人传人;
 
3、有证据表明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。
 
由此可以看出,“全球大流行”指的不仅仅是强传染性,还有高致病性和致死性。因此,染病一旦进入“全球大流行”阶段,将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极大危害。
 
对于一种疾病传染性的评估通常用R0值来表示,即不加干预的情况下,1名患者可以感染多少人。R0<1时,疾病不具备传染性,R0=1时,疾病会有限传播,变成地方流行病。而一旦R0值大于1,感染人数将呈指数级上升,造成大规模感染。目前,对新冠肺炎的R0值的估计在2-3之间,表明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。
 
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表示,“全球大流行”这一词汇的使用是非常谨慎的,基于目前疫情的传播程度和严重程度,WHO认为COVID-19已具有大流行特征。但世卫组织也表示,大流行并不代表人类对疾病束手无策。将疫情称为大流行“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病毒威胁的评估,不会改变世卫组织正在做的事情,也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事情。”
 
Part.2
 
历史上的那些“大流行疾病”事件
 
人类的历史,也是一部传染病斗争史。历史上不乏传染病大流行事件。
 
20世纪以来,流感造成了多次大流行,最近的一次是发生在2009年的H1N1流感。根据美国疾控中心(CDC)提供的时间线,当年4月发现第一例感染者,5月到6月,美国疫情达到峰值,6月11日,WHO宣布流感进入全球大流行。直到2009年12月,针对H1N1型流感的疫苗上市,疫情才得到控制,2010年8月,WHO宣布疫情结束。
 
同样引起大流行的还有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。从1918年1月到1919年12月,流感席卷全球,经历了三个发病波段,在致命的第二波爆发后,流感造成的死亡率和感染人数迅速下降,研究人员推测,这时由于流感爆发中的常见现象:最致命的毒株已随着宿主的死亡而死亡,留下来的毒株感染性和致死性均不强。尽管如此,这次流感大流行还是在全球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。
 
除上述疾病外,引起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还包括霍乱、艾滋病和臭名昭著的黑死病。幸运的是,人类消灭了黑死病,卫生条件的改善也使得霍乱逐渐减少。即便是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的艾滋病,也可以借助药物,将病毒控制在极低的水平,保障患者的寿命和生存质量。
 
近几年来,我们不时可以听到某地爆发某种传染病疫情的消息,对SARS(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)、MERS(中东呼吸综合征)、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的爆发更是记忆犹新。看上去,大流行的疾病似乎变多了,但实际上,SARS由于很快得到了控制,并未被定义为大流行。而甲型H1N1流感曾被短暂定义为大流行,但由于其致死率较低,对人的威胁相对较小,也有人批评这一定义不够准确。
 
纵观历史上的疾病大流行,在感染者数量下降之前,疾病可能会经历数个传染高峰。得益于医学的发展,人们可以使用疫苗和药物控制疾病,而不必被动等待病毒自身的削弱。
 
Part.3
 
守望相助,共同应对全球疫情
 
新冠肺炎正在影响整个世界。面对疫情,各国反应有所不同。包括丹麦、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学校停学、禁止大型集会、限制游客入境等措施,深陷疫情危机的意大利更是作出了全境封锁的决定。同时,也有一些国家依旧秉持着“佛系”的态度,尚未采取有效措施,遏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。
 
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呼吁各国“紧急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”。他表示,当下,各国采取有力措施能够有效抑制和控制病毒的传播。通过发现、检测、治疗、隔离、追踪,并动员本国人民参与应对措施,可防止国内少数病例发展为聚集性病例,或聚集性病例发展为社区传播。即便是已经出现了聚集性病例和社区传播的国家和地区,也同样能够通过治疗、隔离和追踪等手段扭转疫情趋势。
 
和以往任何一次疾病大流行一样,对抗疾病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战斗。无论身处哪个国家、哪个行业,都必须投身于这场战役之中。了解疾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,少聚集、勤洗手,既能保护自己和家人,也是为阻挡疫情扩散尽一份力量。
 
来源:中国科普博览

推荐阅读